“园区目前没有那么多土地供应”、“这个企业环评过不了关”……
最近,我们在和园区招商人员沟通时发现,这些语句时常被不少人挂在嘴边。
如今地方招商引资,土地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。
同时,伴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、自然资源濒临匮乏等问题,传统招商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。
国内许多先进的园区意识到了这点,一直在另寻招商蹊径。由此,各地逐渐拉开“科技招商”的序幕。
揭开科技招商的序章
科技招商其实并非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。
一些地区将其定义为针对新兴产业及科技风口行业的招商行为。
还有一些地区强调的是对创新载体、人才、企业、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要素的招引。
笔者认为从招商要素的角度来看,第二种定义似乎更加符合科技招商的含义。
与传统招商相比,科技招商在项目类型、发展阶段、投入力度等方面都有所区别,所以具备了几个鲜明的特点。
最明显的不同是,科技招商在项目的选择上,不只看投资规模与强度。
更重要的是,企业的的科技含量、创新能力、成长性等指标。
项目所处的产业领域、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规模等,都是需求综合评估的因素。
这表明科技招商属于战略性招商,是为区域发展进行战略性资源储备。
反观园区,想做好科技招商,在产业定位、基础设施建设、产业和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,需要具备超前性和前瞻性。
一般来说,科技型、成长型的“种子”项目,大多还处于前期研发阶段,对于土地、政府补贴要求没有大企业高。园区需要提供给企业的,也不再是土地和税收政策这么简单。
而是需要重视全社会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培育与打造,引入研发到服务整个环节,通过孵化培育发展成产业链。
近年来,不少地区广泛推广科技招商,此种招商模式十分火热。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,不仅推陈出新创新政策,同时,积累了很多成功案例。
科技招商四步走
招商引资实际上是一种产业转移,但产业转移还是以传统制造业为主,简单的转移,对科技企业成效并不明显。
科技招商究竟应该怎么做?成为困扰各地的难题。
既然招商要素、对象、方法、载体等方面都不同,意味着招商人员也需要不同。
建立一只专业化的科技招商团队,是地方开展工作的第一步。
两套招商班底,在以前并不多见。
随着科技招商工作的推进,不少地区都开始“两条腿走路”。
一个传统招商部门,负责一些大型龙头企业的招商,一个科技招商部门,负责招引科技创业企业。
如今,“一分为二”的招商方法在东部省份颇为常见,中西部地区也纷纷开始学习借鉴。
解决了招商团队问题,科技项目从何而来?是地方要解决的第二个难题。
传统招商有招商推介会、产业博览会、展览会等线下渠道,还有产业链招商、按图索骥等创新方式。
科技招商团队如何搭建地区创新平台,吸引更多科技项目的关注呢?
平台、人才、服务对科技招商来说,缺一不可。
太仓市以“T-MAX”品牌为主题,举办品牌活动,扩展科创载体等,根据“众创空间-孵化器-加速器-产业园区”企业孵化成长链条,绘制全市科创热力图,吸引科技企业的关注;
张家港举办全国创新创业大赛、科技创新CEO特训营、细分领域产业论坛等活动,让更多科创企业认识接触张家港……
每个地区获取项目信息、打造科技招商高地的“触角”,伸出的姿势与方向都不同。
通过总结对比,能发现品牌、载体、创新平台的重要性。
比如定期举办科技招商大会、推出系列品牌活动、设立创新科技中心等方法,都能有效聚焦科创企业。
除了打造平台,科技招商需要格外注重“人”的作用。
“引进一位人才,落地一个项目,带动一个产业”,看似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但有的地区偏偏完成了这个任务。
2012年,佛山引入陶海博士带领集成电路研发团队,佛山十年间一如既往地提供“政策+资金+服务”,如今该公司已经成为市级创新人才团队首家上市企业;
10多年前,苏州工业园区顶着巨大压力,引进海外博士徐霆的康宁杰瑞项目,如今,该公司不仅成功上市,还建立了药物研发与产业化基地,自主创新实力强劲……
从上述两个案例中能看出,10年前,招商团队招引人才,关注点可能更多的是在海外人才上。
然而,今时不同往日,随着中国科研水平的快速提升,国内高校同样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和资源,成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主力军。
掌握“创新钥匙”的高校人才,从“科研人”到“创业人”,可能只差招商团队的“慧眼识珠”。
大量的科创人才转型创业的案例印证了一点,往往科研学者的创新产品,是产业链上正好缺的那一块“拼图”。
深圳高新区早在1999年,引入包括清北等国内外知名院校,合建研究生院、研究院等。
一方面强化科技成果转化,一方面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衍生出一批高技术领域创新型中小企业。
如今深圳高新区累计培育科技企业3000多家,上市公司39家。
由此可见,“人才”在科技招商中起到了“领导者”的角色。
最后,“服务”则在招商过程中起到了后勤保障工作。
为科技企业提供政务类、服务类、培训类、机构类服务;
积极整合企业、园区、风投、商协会等资源,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、全创新链式“店小二”式服务……
服务需要园区招商人员的共同努力与创新,这里不过多讨论。
科技招商的“快”与“慢”
科技招商好处多,同样,作为新型招商方式,需要注意的潜在风险也不少。
迫于新旧动能转化、高质量发展的加快,一些城市开始出现“招商焦虑”。
科技招商又像是一根崭新且强硬的“稻草”,许多城市将希望寄予其中。这个过程中,产业不能架空是基本准则。
如果能注重地方传统产业,将目光落到能帮助传统产业升级的科技项目上,科技招商则是“锦上添花”。
比如某地主要产业链是叉车制造,如果招商团队能将目光放到无人叉车等技术、项目上,就能为当地产业升级添“一把柴”。
其次,科技招商是一项“快”与“慢”并进的工作。
如今,高成长性的科技企业已然成为各地青睐的“香饽饽”,项目靠“抢”,已经成为了科技招商人员的共识。
招商人员的效率一旦跟不上,企业就有可能瞬间溜走。
但“慢”也是大家的共识,“企业初创-人才聚集-技术突破-成果转化-产品量产”,企业的发展链条相对成熟企业更远更长。
少则一年半载,长则三五年。所以,科技企业需要地方和招商人员,有足够的耐心培育扶持。
写在最后
招商没有捷径可走,但适当的创新结合,可以加快步伐。
比如,将“科技招商”与“飞地招商”相结合,开创“创新飞地”;与“基金招商”联合,强化资本的牵引作用……
最终,让科技型“小”企业迸发出“大”能量。
来源:招商网络
展开